Hi, this is Robert. Here I share top of minds about tech, PM career, and product development. Your support means a lot to me, and if there’s a topic you’d like to explore together, don’t hesitate to reach out 🤝
在社交媒體時代,產品發布的運作方式已經變得不同了。
試想有一天,你推出了一款新app。你的app獲得了不錯的反響。一小批用戶開始湧入,他們忠誠且充滿熱情。透過他們的反饋,你不斷迭代產品並推出新版本。他們發來友善的評論。感覺真棒。
某天晚上,一位朋友發給你一個連結,上面有你app的縮圖,還附帶一句:「OMG這影片太好笑了!」原來是其中一位用戶製作了關於你app的影片,而且真的很搞笑。你重播了好幾遍。發現有很多評論。
你查看分析數據,天啊!用戶註冊數直線上升!
一位知名的網紅分享了這個影片,接著又有另一位網紅跟進。更多註冊用戶蜂擁而至。你的app甚至上了Reddit的討論版。你在X上搜尋,發現很多不同語言的帖子都在討論你的app。一場瘋狂之夜就此展開。
恭喜你!你在社交媒體上爆紅了!夢想成真,對吧?
「只是看看」用戶的入侵
爆紅是一個新的現象,由社交媒體時代催生而來。受到模仿的迷因文化驅動,人們觀看、分享、點擊相同的影片和內容。然而當產品爆紅時,它往往會吸引大量的「只是看看」用戶
當你的產品爆紅時,是的,你的用戶數量會劇烈上升。但實際上你得到的是一場「只是看看」用戶的入侵——這些品質不高的用戶進來看了一圈,但不會留下來。
在過去的年代,這種行為比較少見——因為行銷管道較少,且當時並沒有像今天這麼龐大的社交媒體生態系統。
因此,來自較不分散環境的用戶通常品質較高。過去唯一的類比可能是報紙頭版報導了你的產品,但那種曝光很罕見——在報紙有限的版面與每日的發行節奏下(不像網際網路是即時的),今天的社交媒體環境大不相同。
增長與用戶品質的基本問題
問題不只是要提高日活用戶(DAU),而是要探討基礎問題:你的用戶增長是否具備以下特性?
持久性(Durability)
可擴展性(Scalability)
價值性(Value)
「只是看看」用戶不具備以上特性,因此我反對持續追求在社交媒體上「爆紅」。同樣的邏輯也可以用在脆或ig上爆紅
當增長消退時會發生什麼?
產品爆紅後的熱度無法持續,結局不太好看。接下來會發生這些事情:
熱度消退:幾天後,流量高峰會逐漸消失,因為無法無止盡地分享內容。新用戶註冊會下降,真正的問題是你的產品能否留住用戶(提示:通常不會,至少不是這類用戶)。你又回到了起點,尋找下一次的高峰。
無法複製的高峰: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再製造第二次高峰。人們不會一再分享同一個病毒式影片,你也無法再講同樣的笑話。
低品質用戶:湧入的新用戶其實質量更差。他們參與度較低,不會以相同的方式使用產品。他們的轉換率較低,可能你的日活用戶(DAU)上升了10倍,但其他指標通常沒有。
產品未準備好:你的產品可能無法應對大量國際用戶、進階用戶或青少年用戶。他們會用錯誤的方式使用你的產品,甚至騷擾你原本忠實的用戶群。最後,兩種用戶都會流失。
品質與數量的取捨
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用戶增長最終存在品質與數量之間的取捨——吸引更多用戶通常會導致受眾意圖較低(且目標性較差)。
透過朋友推薦找到你產品的用戶:一群高度目標相關的人 vs 與看到搞笑影片點進來的群眾是完全不同的。
如果你將這個規則進一步延伸,就會發現產品增長遵循著「來得快去得快」的模式。如果用戶慢慢地、隨著時間建立起來,他們的留存率就會高。但如果用戶快速大量湧入,他們也會快速流失。
同樣地,你在脆上或其他平台透過好品質的內容和朋友分享來慢慢增加的粉 vs 由爆紅的影片或一篇文引來的流量,通常勢不持久
為什麼大幅用戶高峰是不好的
我反對高峰潮!不要追求那些愚蠢的發布高峰,因為最終它們對業務沒什麼價值。
很多產品開發者總是想要創造這種高峰,他們追求大規模的發布或由病毒影片驅動的巨大趨勢。
但這其實是錯誤的做法。這種快速的流量高峰對你的產品其實是壞事。你不能只看著那些「一路向上」的圖表就沾沾自喜——你需要從多個角度評估增長,而不是只因為曲線上升就慶祝。
如何評估增長
並非所有的增長都一樣。你需要從以下角度來評估:
持久性(Durability)
高品質用戶會慢慢地找到產品,並保持參與。他們是正確的目標受眾,也會持續留在產品中。可擴展性(Scalability)
你的行銷渠道是否具備可重複的模式?TikTok影片可能帶來快速的用戶高峰,但無法持續每天增加新註冊用戶。你需要找到可以系統化啟動的渠道,如推薦、付費行銷和病毒式增長。價值性(Value)
並非每個用戶的價值都一樣。你需要行銷渠道帶來高價值的用戶,並讓他們留下來。
高峰何時才有效?
我是否對高峰潮過於悲觀?也許吧。其實,如果你設計產品時能篩選出好用戶,或許能只留下有價值的用戶。以下是一些例外情況:
候補名單(Waitlists):要求用戶排隊並提供信息,以確保你的應用能吸引到正確的目標用戶。
立即募資(Raise VC money):趁高峰期募資,為未來建立持久的業務奠定基礎。
大眾導向(Targeted at the masses):如果你的產品就是為大眾設計,那麼高峰用戶可能會留下來。
預設高流失率(Designed to churn):例如早期的AI圖片應用,知道用戶只會短期使用,因此直接推訂閱。
冷啟動策略(Cold start):有些網絡產品需要大量用戶來啟動,即使大部分用戶不相關,只要能抓住那1%就足夠。
重點在於高意圖用戶的規模化
你的目標不是增加註冊數或活躍用戶數,而是規模化高意圖、黏性強的用戶。這需要時間、漸進的增長以及不斷的迭代。
不要只看DAU的高峰——這些數字不重要。真正重要的是持續性的產品市場適配(Product/Market Fit)。
如果你需要更多關於如何達成這些目標的建議,隨時告訴我!
I post regularly on:
Threads (by Meta): https://www.threads.net/@robertchen0225
Thank you,